书商直叹好书太多看不过来

 

  难得一见的专业书籍让人眼花缭乱,翻书20秒即下单采购

  书商直叹好书太多看不过来

  本报记者周茹摄影报道自打干了出版这一行,安徽省儒林图书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吮原每年都要走南闯北,参加各类书展。一走进文博会华文出版馆,这位“老江湖”忍不住发出了感叹:“太专业了!”

  专业书让人眼花缭乱

  王吮原供职的这家民营图书公司既非书店,也非图书批发商,业内人把他们称做“馆配商”——专门为图书馆采购图书、设备。几个月前,老王得知本届文博会要办“全国首届图书馆看样采购会”时,兴奋不已:“太对我们的胃口了!”

  华文出版馆内熙熙攘攘,老王也忙个不停。他得了解新书动态,要做好客服工作,还要与出版社进行洽谈。老王忙里偷闲地接受了采访:“这个模式很专业,我听说上海举办的新书展打算借鉴深圳的文博会。”

  记者很好奇,专业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?老王解释说,图书馆的需求比较特别,文艺类热门书并非他们的首选,图书馆90%的订购量都集中在专业书上,普通书展很难满足这种采购要求。可这次,老王的客户都反映说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感觉:“就连农林、矿业、电力等等冷门专业的书籍都多得让人眼花缭乱。”本次采购会规模大,品种全,陈列了近9万个品种的新书,书商们可以实打实地摸到书。

  中小院校采购潜力大

  进入馆配领域八年,老王手头有一大把的客户资源。门外汉可能都会觉得,规模越大、综合实力越强的学校,图书采购量也越大。实际上,恰恰相反!业内人都知道,大型学校的图书馆馆藏书籍比较多,需求较为稳定,而中小规模的院校在近

  几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,反倒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。

  “你看,来参加文博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个个都没时间说闲话!”记者顺着老王的手势看过去,确实如此,华文出版馆内人虽多,却不嘈杂,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挑书。“每个采购员平均一天的采购量是3万码洋。新书到手,熟手在20秒之内就可以作出购买决定,生手则需要2到3分钟。”记者想知道,老王有没有在书展上挑到一两本中意的新书,可得到的回答又比较意外:“挑书?我已经习惯了一个套系一个套系地看,压根不会一本一本地翻。”

  书展上发现新商机

  2002年以来,馆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,王吮原用数字证明了这一点:“我们的供货折扣降了10个百分点,目前已经降到了书价八折以下。”要知道,专业书可不同于文艺书,每个版本一般都只发行3000到5000册,因此拿货的折扣不可能很低。

  别急,头脑灵活的老王在文博会上又发现了新商机。为了减轻工作量,来自各地的图书馆馆长和老师看样时一般都手拿“信息采集器”,一扫条码,就可以把新书的情况掌控于手。老王发现,两天来,展会义务提供的采集器成了供不应求的“香饽饽”,大家都抢着用。如果采购一些采集器,在场内租赁或销售,生意肯定不错。王吮原笑着说:“这次我是玩不过来了!下一届文博会,我说不定就会开拓这一块业务!”